Breaking News




Popular News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当IMAX镜头撞上2020年的黑暗记忆:这部电影为何让观众攥紧拳头** 说句实在话,我平时算是个战争片、历史片爱好者,但那天在IMAX影厅看完《XX》的点映场,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坐在座位上半天没缓过神。...
**当IMAX镜头撞上2020年的黑暗记忆:这部电影为何让观众攥紧拳头**
说句实在话,我平时算是个战争片、历史片爱好者,但那天在IMAX影厅看完《XX》的点映场,整个人像是被抽空了力气,坐在座位上半天没缓过神。影厅灯亮起时,我注意到前排一位大姐正在悄悄抹眼泪,而身边的年轻情侣全程紧紧握着彼此的手——这绝对不是一部轻松的“爆米花电影”,而是一记砸向人心的重锤。这部以“731”部队为背景的影片选择在2020年这个特殊节点上映(尽管因疫情推迟了大规模公映),本身就带着某种沉重的隐喻。
—
**“这不只是历史,是家族的伤痕”**
电影里有个细节让我后背发凉:一个少年在冰天雪地里被绑在木架上,军医面无表情地记录着他冻伤溃烂的过程。我猛地想起2020年疫情初期,家里长辈提起过太爷爷那一代人的经历——我们家族祖籍在东北,小时候总听老人含糊地说“日本人来过之后,村里好多年轻人不见了”。过去只觉得是久远的故事,直到在大银幕上看见那些冒着寒气的实验室,才突然理解为什么老一辈说到“XX部队”时会突然沉默。
导演很聪明,没有刻意堆砌血腥镜头,反而用克制的IMAX广角镜头展现哈尔滨郊外苍茫的雪原。但正是这种冷静的视觉语言,让发生在零下二十度的暴行更具冲击力。当镜头扫过那些标着编号的囚衣,当你看清玻璃后面那些绝望的眼睛,你会发现自己攥着的爆米花纸杯早就被捏变了形。
**行业里的人怎么看?**
和做纪录片的朋友聊起这部电影,他提到个有意思的现象:近几年关于这段历史的项目明显增多。“以前资方总觉得这类题材太沉重,怕观众不接受。但2019年《XX》意外斩获7000万票房后,市场发现年轻观众其实愿意为优质的历史正片买单。”
不过争议也一直存在。有人质疑用商业片手法呈现历史悲剧是否合适,比如电影里那段主角在毒气室门缝里挣扎的长镜头,虽然IMAX带来的窒息感很震撼,但也被个别影评人批评“过于追求视觉奇观”。对此制片方回应得很干脆:“如果不用最顶尖的视听技术,怎么让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真正理解这份疼痛?”
**7000封手写信与冰封的记忆**
最让我动容的是映后交流环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说,他爷爷曾是幸存者,全家去看试映时老人第一次完整讲述了当年如何装死逃出魔窟。“爷爷说电影里的铁镣声,和1943年冬天听到的一模一样。”
片方后来透露,电影筹备期他们收集了超过7000封受害者家属的信件。这些泛黄的信纸里藏着太多从未被教科书记载的细节——比如有人记得实验室总飘着福尔马林和烤焦的味道,有人提到日军撤离时焚烧文件的灰烬像黑雪般飘了三天。
**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电影?**
散场时听见两个年轻观众争论:“看完难受好几天,何必呢?”另一个女生反驳:“正是因为我们总想逃避难受,才更该看。”
在充斥着短视频和娱乐八卦的当下,这样的电影确实像个“不合时宜”的异类。但它就像一座用胶片筑起的纪念碑,提醒着我们:有些历史不该被冰封在档案柜里。当IMAX镜头掠过那些实验器皿,当杜比音效里传来绝望的呐喊,你会发现这段看似遥远的往事,其实与无数中国家庭的记忆紧密相连。
或许这就是《XX》最大的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片尾字幕亮起,你走出影院,看见2023年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会格外理解何为“珍视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