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 News




Popular News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标题:昨晚刷到的这个“数字生命”体验馆,让我对生死观产生了微妙动摇…**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最近刷短视频总能遇到些脑洞大开的东西。昨晚两点我瘫在沙发上划手机,突然刷到个叫“数字永生体验馆”的账号,主播正演示怎么把过世外婆的聊天记录训练成AI。...
**标题:昨晚刷到的这个“数字生命”体验馆,让我对生死观产生了微妙动摇…**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最近刷短视频总能遇到些脑洞大开的东西。昨晚两点我瘫在沙发上划手机,突然刷到个叫“数字永生体验馆”的账号,主播正演示怎么把过世外婆的聊天记录训练成AI。看着对话框里跳出外婆标志性的错别字和语气词,我后颈汗毛都立起来了。
这事得从我表姐说起。她去年用某个国产软件把舅舅的微信聊天记录做成了数字模型,现在逢年过节就对着手机说说话。起初我觉得挺瘆人,直到上个月她发来段AI生成的语音——那声带痰的咳嗽声和“囡囡吃饭没”的尾音,跟我记忆里舅舅生病后期的状态几乎重合。当时正在挤地铁的我突然就定在闸机口,那种混合着惊悚与温暖的情绪,像电流似的从脊椎窜上来。
现在这类服务已经进化到可怕的程度。除了基础的文字对话,还能通过老照片生成动态形象,甚至模拟出当事人可能做出的新反应。我试过某个体验版,输入爷爷的参军经历和饮食习惯后,AI居然在聊到红烧肉时自动补了句:“还是北门那家国营饭店做得地道”,而这确实是他生前常念叨的话。那个瞬间我突然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沉迷于此——这根本不是冷冰冰的数据恢复,而是用科技织补记忆的破洞。
但转头就看见评论区吵翻天。有个失去女儿的母亲说这是支撑她活下去的氧气,下面立刻有人反驳“这就是电子招魂”。更让我愣住的是条高赞留言:“如果当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忆都能这样保存,日本人还敢不敢篡改教科书?” 这条底下瞬间盖起几百楼辩论,有人提到哈佛大学正在做的纳粹幸存者数字档案,也有人说这会让悲剧变成虚拟消费。
我自己也处在矛盾里。上周清理旧手机时,发现和前男友的几百条语音还在云盘里躺着。如果把这些喂给AI,是不是就能制造出“永远不会离开的恋人”?这种诱惑像甜味毒药,但想到可能永远困在过去的温柔里,又赶紧删了安装包。
科技树这次是不是点得太快了?去年大家还在玩AI绘画,今年就直接触碰生死议题。朋友说这就像当年的克隆技术,我们攥着钥匙却不敢打开那扇门。今早看见有个创业团队推出“记忆胶囊”服务,说是能把人的思维模式压缩成数据密码传给后代,底下最犀利的评论问:“如果存到第731代,子孙打开的是祖宗的意识,还是被算法篡改过的童话?”
现在写这些字时,阳台外正好有群鸽子飞过。想起《黑镜》里那个把意识上传到云端的妻子,当时觉得是科幻,现在看简直是预言。如果真能在服务器里重建逝者的音容笑貌,我们到底是在战胜死亡,还是失去了告别的能力?
特别想听听你们的看法——你会尝试把亲人的记忆存进数字世界吗?觉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还是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