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 News




Popular News




Enter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and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昨天又刷了一遍《我不是药神》,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了。 每次看到老太太抓着警察的手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那段,鼻子都发酸。 这次不一样的是,我居然暂停电影,打开手机查起了现在的医保目录。 电影里那种几万块的抗癌药,现在很多确实进了医保。 但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我爸妈根本不知道这事儿。...
昨天又刷了一遍《我不是药神》,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了。 每次看到老太太抓着警察的手说“我不想死,我想活着”那段,鼻子都发酸。 这次不一样的是,我居然暂停电影,打开手机查起了现在的医保目录。 电影里那种几万块的抗癌药,现在很多确实进了医保。 但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我爸妈根本不知道这事儿。 上周我妈还说邻居为了买靶向药把车卖了,可那个药明明就在医保目录里。 这让我特别困惑——电影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现实中药价问题解决了,信息差却还是这么大 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就是明明政策已经改善了,但真正需要的人好像永远慢半拍知道消息。
我就在想,这部电影除了当初推动医保改革,是不是还应该让我们养成定期关注医保变化的习惯 说到这个,我舅舅前年查出癌症,当时他们全家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药买不起”。 还是我在家庭群里发了医保药品清单,他们才赶紧去办了特殊病种门诊。 说真的,要不是看过《药神》这种电影,我可能也不会对这些事这么敏感。 有时候觉得电影就像个社会情绪的测温计。 《药神》上映那年,正好是抗癌药价讨论最激烈的时候。 现在回想,它不只是讲了感人的故事,更像是在合适的时间给公众情绪开了个口子。
我印象特别深,电影上映后朋友圈全是讨论药价的,连我那个从来不发朋友圈的数学老师都转发了相关文章。 但问题来了:现在还有多少人在持续关注这个议题电影热度过去后,我们是不是又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节奏里我查资料时看到,虽然很多药进了医保,但医院因为药占比考核不敢多开,或者各地报销比例不同,问题变得比以前更复杂了。 这就像打地鼠,解决了一个问题,新的问题又冒出来。 说到其他电影,《寄生虫》讨论阶级固化的时候,我和朋友争了好几次。
他觉得电影太夸张,可我大学时做家教,真见过住在半地下室的一家人,孩子特别聪明,但家里连给他买辅导书的钱都要凑。 电影把这种现实放大到银幕上,才让很多人意识到原来社会裂缝已经这么深了。 还有《何以为家》,那个小男孩起诉父母生下了他。 我在电影院哭得不行,因为想起在青海支教时教过的一个孩子,他爸妈外出打工五年没回来,他偷偷问我“老师,是不是我不够好,所以他们不要我了”。 这些电影把遥远的苦难拉到我们面前,逼着我们没法假装看不见。
不过我也在思考,看完电影感动落泪之后,到底有多少人会真的去做点什么就像《药神》最后那些字幕说的,政策在进步,但然后呢我发现自己很容易陷入一种“观影 activism”——在黑暗的影厅里义愤填膺,走出电影院就慢慢淡忘了。 最近《奥本海默》上映,我注意到讨论核威胁的帖子又多了起来。 这挺有意思的,电影就像个开关,能瞬间激活某些沉睡的公共讨论。 但关键是怎么让这种讨论持续下去,而不是等下一部热门电影出现就转向新话题。
说实话,我现在养成了个习惯,只要看到涉及社会议题的热门电影,就会去查相关的现状和政策。 比如看完《嘉年华》就去查了性侵案件数据,看完《亲爱的》就关注了寻亲网站。 虽然能做的不多,但至少不会对现实完全无知。 你们呢有没有哪部电影真的改变了你们看待某个问题的方式或者更实际些,让你们采取了什么行动我很好奇电影这种娱乐产品和现实社会议题之间,到底能产生多少真实的化学反应。 有时候觉得,好电影就像往湖里扔石头,涟漪能扩散很久。
《药神》都下映这么久了,我还会因为它去查医保目录,这大概就是它最厉害的地方吧。 不过我也在提醒自己,别让感动只停留在电影院里——毕竟现实世界没有片尾字幕,问题不会在两个小时里自动解决。 对了,你们最近有看到什么值得讨论的现实题材电影吗我片荒了,想找些能引发思考的来看。 最好是那种看完会让人忍不住掏手机查资料的电影,虽然我女朋友总吐槽我这样很破坏观影体验哈哈。